郭得胜,这位在商界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不仅代表了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香港地产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故事,是从澳门的一个普通家庭开始,逐步成长为香港“四大天王”级富豪的非凡旅程。
郭得胜,1911年出生于中国澳门,但他的童年是在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度过的。自幼在石岐私塾接受教育的他,完成小学学业后便跟随父亲经营商业,早早地涉足商海。这段经历不仅培养了他对商业的敏锐嗅觉,也锻炼了他的交际手腕。不幸的是,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山沦陷,郭得胜一家逃难至澳门,战后才辗转到香港定居。
在香港,郭得胜凭借灵活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逐渐在商界站稳了脚跟。虽然不懂英语和普通话,只会说一口浓厚的石岐乡音,但他从低层做起,凭借个人的努力和灵活的交际手腕,在香港商界闯出了一片天。
1946年,郭得胜在香港上环自立门户,创办了“鸿兴合记”商号,经营零售及批发工业原料、杂货。后来,这个商号更名为“鸿昌”百货,专门从事洋货批发。他每天早早开铺,殷勤有礼地接待每一位顾客,这使得他的业务蒸蒸日上。所批发的洋货不仅遍及国内各省,还远销至东南亚地区,因此赢得了“洋杂大王”的称号。
郭得胜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他取得日本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时。20世纪50年代末,拉链服装开始流行,拉链的应用变得极为广泛。郭得胜凭借在洋杂生意中建立起的批零网络,使得YKK拉链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地畅销。从60年代开始,他每年经营拉链的营业额就超过1000万元。同时,他还代理了中国台湾“良友牌”尼龙丝以及多家日本工厂生产的尼龙制品,这些新兴工业产品的销量也节节上升,进一步增加了他的财富。
虽然洋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郭得胜并未满足于此。他敏锐地洞察到香港地少人多、住房需求巨大的潜力,于是1958年成立了永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房地产生意。这一步,标志着他正式进军地产建筑业,开始实现旗下生意的多元化。
1963年,郭得胜与冯景禧、李兆基两位朋友各投资100万港元,共同创办了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年长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出任董事局主席,大举进军地产市场。他们三人被誉为地产界的“三剑侠”,在香港工业开始萌动、厂家对工业楼宇需求迫切的时候,大量兴建工业厂房,满足了市场需求,使新鸿基企业很快在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
新鸿基推出的“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方式,更是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的经营方式,大受欢迎,生意火爆。此后,新鸿基在地产界声名鹊起,郭得胜的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70年代中期,“三剑侠”分道扬镳。冯景禧退出新鸿基公司成立“新鸿基证券”,操投资证券业;李兆基另创“恒基兆业”,仍然专注于地产;而郭得胜则将新鸿基实业公司易名为“新鸿基地产”,亲任董事长,直至去世。
在郭得胜的带领下,新鸿基地产不断壮大。1972年,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上市,市值从最初的1.6亿元膨胀至近220亿元,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地产公司。郭得胜凭借独到的投资眼光和稳健的经营策略,使新鸿基地产在多次经济动荡中屹立不倒,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佼佼者。
郭得胜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位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的人。80年代初,他捐资1000万港元在中山市区建设孙中山纪念堂,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成为中山八大景点之一,彰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1989年,郭得胜将旗下产业交由儿子们掌管,自己逐渐退居二线。1990年10月,因心脏病复发去世,享年79岁。他的去世标志着香港商界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商业帝国却在他儿子们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郭得胜的儿子们——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联接过了新鸿基地产的接力棒,继续将主要投资集中于香港,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们秉承了父亲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智慧,使新鸿基地产在香港地产界保持了领先地位。
郭得胜家族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福布斯公布的2017亚洲富豪家族排行榜中,郭氏家族排名第三位,家族资产高达404亿美元。这一成就不仅是对郭得胜个人奋斗的肯定,更是对他商业智慧和家族传承的赞誉。
郭得胜的一生,是从一个普通杂货店老板成长为香港地产大王的传奇故事。他凭借稳健踏实、待人以诚、讲求信用的作风,以及敏锐的目光和独到的投资技巧,在商界创造了无数奇迹。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更得益于他对时代的把握和对机遇的敏锐洞察。
郭得胜去世后,他的商业帝国在他儿子们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成为香港乃至亚洲商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成为他们追求成功和梦想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