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珠简介
李绍珠,男,汉族,1911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江背镇养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时期充满了艰辛与挑战,6岁时父亲去世,由伯父收养抚育,因家贫未能读书,少年时只能在家乡做农活维持生计。然而,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磨砺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为人民奋斗的理想。
1932年2月,李绍珠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4军第2纵队,任战士。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始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他随部队向闽西、闽南发展,攻取龙岩、漳州,回师赣南,参加了南雄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建(宁)黎(川)泰(宁)战役和金(溪)资(溪)战役。在革命斗争中,他迅速成长,1933年2月任红1军团第7师班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9月,任红1军团第2师(简称红2师)班长,随红2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李绍珠随红2师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他随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第一、二、三、四道封锁线,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1934年12月,在长征途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我党,并任红2师排长。在长征过程中,他先后参加了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娄山关战役、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为红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路上,李绍珠不仅英勇善战,还始终保持着与战士们的紧密联系。他穿着草鞋,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起打草鞋,这种艰苦朴素、身先士卒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这种作风,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也一直得以延续,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草鞋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绍珠任八路军第129师炮兵营连长,成为了刘伯承师长下面的一员猛将。他率领炮兵营在敌后战场英勇作战,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12月,他升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3团第1营营长,继续执行保卫党中央、保卫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在抗日战争期间,李绍珠不仅参与了多次战斗,还积极参加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群众工作。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李绍珠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他先后参加了卓资山保卫战、集宁反击战、运城攻坚战、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扶郿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英勇无畏,指挥若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李绍珠率领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不仅彰显了李绍珠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也让他成为了人民军队中的一名杰出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李绍珠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他先后担任了师参谋长、师长等职务,并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铁道工程第5师入朝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国后,李绍珠投身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建设中。他率领铁道兵部队先后修建了汤林铁路支线、抢修东南沿海铁路、鹰厦铁路、建设外福铁路、贵昆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他还参加了中老、中尼国际公路的建设和西藏高原中印边境应急国防公路的抢修任务。这些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防的现代化,也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
1968年,李绍珠被任命为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员(副军职),继续为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领导下,铁道兵部队在西南地区修建了多条重要铁路干线,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绍珠的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他的兄弟四人都曾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但在长征途中只有他一人到达了陕北延安。他的这种革命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的儿子李尚福,早年选择了军旅从军,一直在航天系统工作,后来进入了总装备部,担任了总装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尚福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却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被开除党籍。这无疑是对李绍珠革命精神的极大背叛和亵渎。
李绍珠的一生是为党、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地带领广大官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中。
原新华通讯社驻铁道兵记者陈远谋同志曾评价李绍珠面相酷似粟裕大将,为人忠厚老实、寡言少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原铁道兵第5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殷永琪同志也在文章中写道:“引人注目的是,常年大半时间都穿着一双用布条编制成的草鞋,无论在机关开会还是下连队蹲点检查工作都是草鞋不离脚。”这些评价都生动地展现了李绍珠作为一名革命将领和铁路事业奠基人的光辉形象。
李绍珠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革命将领和铁路事业奠基人——李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