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胺农药的攻克历程
在农药的发展历程中,“竹胺”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仿生农药,以其卓越的杀虫效果和环保特性,成为了农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竹胺”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诞生凝聚了中国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与智慧。那么,究竟是谁攻克了中国竹胺农药的研发难题呢?本文将带您走进这段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程。
“竹胺”在现实中对应的正是中国中化旗下扬农化工的核心产品——绿色高效的仿生农药“拟除虫菊酯”。这一产品的研发故事,与热播剧《大江大河3》中彭阳农药厂攻克“竹胺”技术的情节紧密相连。剧中的彭阳农药厂面临困境,三个主要产品因高毒性被禁,工厂生死存亡之际,主角宋运辉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出“竹胺”,挽救了工厂的命运。而这一切,正是基于扬农化工真实经历的艺术再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州农药厂(扬农化工的前身)成为了国内最早从事菊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然而,当时的两个主要产品胺菊酯和甲醚菊酯却因质量差、纯度低、外观不佳,无法与跨国公司同类产品形成有效竞争。国家化工部为此批准了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扬农菊酯技改,填补国内产业空白。然而,由于拟除虫菊酯具有复杂的手性结构,技术难度高、工业化难度大,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国外又严密封锁技术,直至技改经费用光,扬农也无法拿出合格产品。当时的国产菊酯含量始终徘徊在60%至70%,外观呈酱褐色,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为了扶持民族菊酯产业,国家出台了搭配销售的保护政策,即“进口一吨国外菊酯,搭售三吨扬农产品”。然而,这一保护性政策并未改变国产菊酯技术落后的现状,扬农菊酯项目进退两难,濒临下马。面对这一困境,扬农决定抽调科研力量,在菊酯项目上作最后一搏。1992年,扬农主动放弃“搭配销售”的保护政策,率先在全厂进行分厂改制,成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菊酯分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扬农化工的科研人员开始了“竹胺”(拟除虫菊酯)的研发之路。他们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民族菊酯工业的振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科研人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合成了多款拟除虫菊酯系列产品群,其中就包括具有高效、低毒特性的“竹胺”。
“竹胺”的研发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菊酯类农药技术的重大突破,也彻底改写了我国菊酯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历史。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扬农化工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将“竹胺”这一高效、环保的农药产品推向了市场。
在“竹胺”的研发过程中,戚明珠先生及其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国外同行的严密技术封锁和国内连完整文献资料都很难找到的艰难条件,戚明珠先生决定从基础做起,走产研结合的新路。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里,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丙烯菊酯这一关键中间体。这一成果为“竹胺”的最终合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戚明珠先生及其团队外,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在“竹胺”的研发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聚光灯下接受鲜花与掌声,但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同样值得铭记与尊重。正是这些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才使得“竹胺”这一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得以成功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竹胺”的研发成功不仅为扬农化工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多年垄断地位,迫使对手退出中国市场,并成功出口到竞争对手的本土市场,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话语权。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我国农药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我国农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竹胺”已成为中国农药领域的一张名片,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领域。它的出现不仅有效解决了害虫防治问题,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兴农、创新强国”的深刻内涵。
回顾“竹胺”的研发历程,我们不禁为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所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一定能够攻克技术难关、创造辉煌业绩。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竹胺”的研发成功是中国农药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科研人员在农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就。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扬农化工及广大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为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