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逊《诉衷情(次韵他伯纪桃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东君也解人意,次第到山家。临水岸,一枝斜。照笼纱。可怜何事,苦爱施朱,减尽容华。
译文:
桃花盛放,两三朵初绽,深深浅浅如同天边散落的余霞。春天也善解人意,将美好的春色送到山里的人家。在清澈的水岸边,一枝桃花斜立着,映照着笼纱般朦胧的美景。可惜啊,为何这桃花如此偏爱涂抹红颜,以至于很快便憔悴黯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赏析:
李弥逊的《诉衷情·次韵他伯纪桃花》是一首描写桃花并抒发感慨的词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李弥逊展现了桃花的娇美与春光的短暂,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身世感慨。
1. 首句“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描写桃花初绽的景象。“小桃初破”点明桃花刚刚开放,数量不多,仅有两三朵。“深浅散余霞”则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色彩。桃花的花瓣或深或浅,如同天边散落的余霞,绚烂而迷人。
2. 次句“东君也解人意,次第到山家”:
“东君”指春神,这里借指春天。“次第到山家”表示春天按顺序来到了山里的人家。这两句表达了春天善解人意,将美好的春色送到深山的喜悦之情。
3. 第三句“临水岸,一枝斜。照笼纱”:
继续描写桃花的娇美。桃花临水而立,一枝斜出,映照在水中,如同笼纱般朦胧而美丽。这里的“照笼纱”形象地描绘了桃花在水中的倒影,增添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4. 结句“可怜何事,苦爱施朱,减尽容华”:
笔锋一转,抒发感慨。作者问桃花为何如此偏爱涂抹红颜(施朱),以至于很快便憔悴黯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里的“可怜何事”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而“苦爱施朱,减尽容华”则揭示了桃花美丽却短暂的命运。
1. 桃花之美:
词作开篇便以“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描绘了桃花初绽的娇美景象。桃花的绽放如同天边散落的余霞,绚烂而迷人。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桃花的色彩之美,更赋予了桃花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2. 春意之浓:
“东君也解人意,次第到山家”表达了春天善解人意,将美好的春色送到深山的喜悦之情。这里的“东君”不仅指春神,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次第到山家”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按顺序来到山里人家的过程,展现了春意之浓。
3. 桃花之哀:
“临水岸,一枝斜。照笼纱”继续描写桃花的娇美,但紧接着的“可怜何事,苦爱施朱,减尽容华”却笔锋一转,抒发了对桃花命运的感慨。桃花虽然美丽,但却因为偏爱涂抹红颜(施朱)而很快便憔悴黯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里的“可怜何事”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而“苦爱施朱,减尽容华”则揭示了桃花美丽却短暂的命运。这种对桃花命运的感慨,实际上也寄寓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深刻认识。
4. 寄寓身世感慨:
李弥逊是一位主张抗敌的爱国志士,但朝廷苟且偷安,志士报国无门。这种身世感慨在词作中也有所体现。如“次第到山家”中的“山家”可能暗指作者隐居的山林生活;“苦爱施朱,减尽容华”则可能借桃花的命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感慨。这种寄寓身世感慨的手法,使得词作在描写桃花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5. 艺术特色:
词作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意境优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词作展现了桃花的娇美和春光的短暂,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二是情感真挚。词作在描写桃花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桃花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认识,情感真挚而深刻。三是寄寓深远。词作不仅描写了桃花的美丽和短暂,更寄寓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人生哲理,使得词作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
李弥逊的《诉衷情·次韵他伯纪桃花》是一首描写桃花并抒发感慨的词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词作展现了桃花的娇美和春光的短暂,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人生哲理。词作在意境、情感和寄寓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在欣赏这首词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桃花的美丽和春光的短暂,更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美好易逝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