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回,故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主要围绕两大战役展开:一是袁绍与公孙瓒在磐河的激烈交战,二是孙坚跨江攻击刘表的恩怨纠葛。这两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各路英雄的勇猛与智谋,也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话说袁绍,此时屯兵河内,粮草匮乏。冀州牧韩馥,念及旧情,遣人送粮以资军用。然而,袁绍的谋士逢纪却献上一计,劝袁绍夺取冀州,以解燃眉之急。逢纪说:“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袁绍闻言大喜,随即密信公孙瓒,令其进兵取冀州,约定夹攻韩馥。公孙瓒见信后,大喜过望,即刻兴兵。
韩馥得知公孙瓒大军压境,慌忙召集荀谌、辛评二谋士商议。荀谌建议请袁绍同治州事,以抵御公孙瓒。韩馥采纳其言,派遣关纯去请袁绍。然而,长史耿武却力谏不可,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但韩馥心意已决,不听劝阻。
数日后,袁绍引兵至冀州,耿武、关纯拔刀欲刺杀袁绍,却被袁绍的将领颜良、文丑所杀。袁绍顺利进入冀州,以韩馥为奋威将军,并分掌州事于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四人,韩馥的权力被尽数剥夺。韩馥懊悔无及,只得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
另一边,公孙瓒得知袁绍已据冀州,大怒,遣其弟公孙越来见袁绍,欲分其地。袁绍却假意敷衍,暗中指使人冒充董卓家将,乱箭射死公孙越。公孙瓒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尽起本部兵,杀奔冀州来。袁绍亦领军出迎,两军在磐河之上展开激战。
公孙瓒与袁绍的大将文丑交锋,战不十余合便败阵而走。文丑乘势追赶,公孙瓒望山谷而逃。眼看公孙瓒命悬一线,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此人正是赵云赵子龙,他原为袁绍辖下之人,因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公孙瓒。此时,赵云大展神威,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恰逢公孙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才拨回马去。
公孙瓒得赵云相助,重整旗鼓,与袁绍再次交战。然而,袁绍军势强大,公孙瓒军大败。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回到界桥。此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因在平原探知公孙瓒与袁绍相争,特来助战。三兄弟飞奔前来,直取袁绍。袁绍惊得魂飞天外,忙拨马而逃。
经此一战,袁绍与公孙瓒两军相持不下。月余后,有人将此事报知长安的董卓。董卓的谋士李儒建议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于是,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赍诏前去。二人分别至袁绍、公孙瓒营中宣谕,二人最终讲和。公孙瓒收军归寨,又表荐刘备为平原相。刘备与赵云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赵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刘备安慰道:“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二人洒泪而别。
与此同时,在江南的袁术得知袁绍新得冀州,心生嫉妒,遣使来求马千匹。袁绍不与,袁术大怒,自此兄弟不睦。袁术又遣使往荆州,问刘表借粮二十万,刘表亦不与。袁术恨之入骨,密遣人遗书于孙坚,使伐刘表。书中写道:“前者刘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谋也。今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公可速兴兵伐刘表,吾为公取本初,二仇可报。公取荆州,吾取冀州,切勿误也!”
孙坚得书后,大怒道:“叵耐刘表昔日断吾归路,今不乘时报恨,更待何年!”于是聚帐下程普、黄盖、韩当等商议。程普劝道:“袁术多诈,未可准信。不如乘胜取江东为基业,不可轻举妄动。”但孙坚报仇心切,不听劝阻,整顿大军向荆州进发。
孙坚大军势如破竹,轻松活捉了大将黄祖,又直捣刘表妹夫蔡瑁的军营,刘表损兵折将,襄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刘表慌忙之中,设计伏击孙坚。孙坚听说襄阳城中有人逃出,便带了三十余人前去追击。然而,这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埋伏。孙坚只顾追赶敌人,来到岘山之中,只听一声锣响,四周射出无数乱箭,孙坚身中数箭,不幸身亡。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悲痛欲绝,立志为父报仇。他整顿军马,用黄祖换得父尸回江东。从此,江东孙氏与荆州刘表结下不解之仇,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第七回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但《三国演义》的传奇仍在继续。各路英雄豪杰的恩怨情仇、智勇交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忠诚与背叛、勇敢与懦弱……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代英雄的风采,也让我们思考着人性的复杂与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