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也广为流传,流传至今。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原文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也广为流传,流传至今。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固。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次北固山下》写的是诗人停船北固山下,见湖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驶向绿水之间。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此句不仅写了诗人即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还蕴含着诗人重在思乡的情绪,十分含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孤舟,顺流而下,看着两岸的景色,那感觉该是多么美好啊!其实这两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胸怀的象征。景象的阔大,正显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缓的平流,又正好与诗人行舟的轻快相对应。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行舟”的轻快,风虽顺,却很猛,那就会很快把行舟吹翻。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果细味第三联,就会发现诗人的笔力已深入到景物的生活了。你看江潮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江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如果诗人至此为止,也还算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在写景方面,不能说没有境界。这三四两句是历来为人称道名句,它们描绘了景物之美,更蕴涵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旧时江上本来没有明月,它如同旭日东升,在残夜中涌出,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是此诗中最富哲理意味的诗句。从字面上看,“生”与“入”二字,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而且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在描述自然时序的交替中,表现出人的主观意志,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雁儿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尾联不仅呼应了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而且由抒发离情别绪转入抒发思乡的情怀。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