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汉末年的历史长河中,董卓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以勇猛侠义起家,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时局中崭露头角,并最终崛起为一代权臣。然而,他的专权和暴政行为也让他成为了历史的罪人,最终走向了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
董卓,字仲颖,乳名桃儿,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他成长于凉州,早年以刚勇侠义而知名当世,喜欢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此后,他在护匈奴中郎将张奂部下任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时屡建战功,因作战有功被任命为郎中,并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职。尽管后来因事免职,但董卓并未因此沉沦,而是继续寻求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随后的岁月里,董卓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东汉朝廷的重要将领。他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特别是在对抗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的起兵响应时,虽然初期屡屡败北,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中平六年(189年),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密召,率军进京诛杀十常侍。然而,京中动乱使得董卓有机会立下救驾大功,并迅速崛起为京城中的一股强大势力。他招揽吕布杀丁原,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的兵力,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即位,并弑杀了少帝及何太后,开始专断朝政。
董卓在朝野内外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位极人臣。他的专权行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广泛不满和憎恨。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表达了人们对董卓专权的极度痛恨和对其命运的诅咒。
面对董卓的暴政和专权行为,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声讨。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讨伐战爆发。董卓被迫迫使献帝迁都长安以躲避战乱。然而,这并未改变他的命运。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派胡轸、吕布迎战,在阳人聚被孙坚击败。董卓留下牛辅、李傕、郭汜、董越等人布放在三辅各地阻挡孙坚继续西进。他故意命令御史中丞皇甫嵩跪拜迎接,以达到羞辱的目的。在长安城东修筑堡垒居住,又在郿县(董卓封地)里面存放大量搜刮来的财物。董卓自己说:“我平定关东后即雄踞天下,失败了,我也能守在郿坞活到老。”
董卓执政期间,毁坏五铢钱,将洛阳及长安两地的铜人等各种铜制品用来铸造小钱,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粗糙,百姓都不愿意使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董卓让司隶校尉刘嚣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之人,统统以死刑加没收全部财产的方式惩办,结果引发大量的冤案。董卓又以叛逆的罪名诛杀了一些关中旧族。董卓还派李傕前来劝降孙坚,孙坚不从,派遣军队袭击颖川郡阳城县,屠杀正在举办“二月社”的百姓,对外宣称是剿灭叛贼得胜归来,把劫掠来的女人分给士兵,甚至董卓还奸淫公主宫女。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设下离间计,成功挑拨了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董卓虽生性多疑,却对吕布这个义子颇为信任,未曾料到他会背叛自己。四月,董卓乘车前往皇宫,计划参加皇帝的庆祝会,吕布随从护卫。当董卓车队行至北掖门外时,李肃等人持长戟冲出,向董卓刺去。董卓朝服内穿有铠甲,所以未伤及要害,只是手臂受了伤。他大喊:“吕布何在?”这时,吕布不慌不忙地掏出准备好的诏书,大喊:“有诏讨贼臣!”直到此时,董卓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大骂吕布:“庸狗敢如是邪!”吕布则率众人上前,将董卓当场斩杀。太师府主簿田景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的尸体,吕布又将他们杀死。随后,王允立刻让信使往各政府部门送达赦免诏书。
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都高呼万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换成酒肉来庆祝。接着,皇甫嵩攻打郿坞,将董卓全族男女杀得一干二净。董卓的一生,就这样以悲剧收场。他的暴政和专权行为,最终让他付出了身死族灭的惨重代价。
董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性。他以勇猛侠义起家,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时局中崭露头角,并最终崛起为一代权臣。然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董卓登上人生的巅峰,也能让他跌入深渊。董卓的专权和暴政行为,让他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被人们铭记和唾弃。他的结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权力应当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用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和野心。只有秉持正义和良知,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