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的歌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韵味,展现了浙江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精神风貌。以下是对浙江大学校歌歌词的详细解读,旨在吸引那些对浙江大学校歌歌词感兴趣的用户。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开篇四句,以大海的浩瀚无边比喻大学的广阔胸怀,强调浙江大学作为学术殿堂,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广纳百家之言,汇聚天下英才。学问的边界在这里被无限拓宽,延伸至天地之间,寓意着浙大学子对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接下来,歌词探讨了学术与人生的哲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古人对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区分。在这里,道代表着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器则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礼制作为社会规范,区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音乐则以其和谐之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歌词强调,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无论是礼制还是音乐,它们都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变得聪慧明智。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歌词接着回顾了浙江大学的历史渊源。成均,古代大学的代称,这里指代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自创立以来,便秉承“求是”的校训,致力于启发学子追求真理。求是,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习坎,取自《易经》,象征着水的特性,即渐进、恒久、不息。这里寓意着浙江大学的教育如同水一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经纶,指治理国家的学问和才能。在浙江大学的教育下,学子们逐渐展现出经世致用的才能。然而,歌词也提醒我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要认为已经找到了真理。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不能因循守旧。革新需要继承,但继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继承中创新。
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面对如何创新的问题,歌词给出了答案——开物前民。开物,即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奥秘;前民,即走在群众的前面,引领时代潮流。浙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学子,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
接下来,歌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念哉典学,即要时刻铭记学习的使命。思睿观通,意味着要深入思考,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浙江大学注重培养学子的综合素质,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农业科学、工程技术,都应有涉猎。同时,学子们还要学会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至知终,即要知道自己的根本目的,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浙大学子终将如金子般在熔炉中锻造出璀璨的光芒。他们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要在社会上发挥积极作用。尚亨于野,意味着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不要局限于小宗派或个人利益。无吝于宗,即不要吝啬于传承和发扬浙大的精神传统。最终,浙大学子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让世界认同和尊重。
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诗篇。它激励着浙大学子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服务社会。校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精神风貌,也成为了浙江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象征。
从校歌的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浙江大学对于学术的追求、对于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浙大学子的学术成就上,更体现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上。正是这种精神的培养和传承,使得浙江大学能够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对于那些对浙江大学校歌歌词感兴趣的用户来说,通过深入了解校歌的内涵和意义,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校歌的美妙旋律和优美歌词,更能够感受到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这种感受将激励着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母校、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