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呼号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奔走呼号”是一个充满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汉语成语,它形容的是一种为了某种目的或信念而四处奔跑、大声呼吁的场景。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描绘逃难者颠沛流离、悲号求救的凄凉情景,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寻求援助、争取支持而到处奔走、积极呼吁的坚定态度。
“奔走呼号”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清代文学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17回。在这段文字中,吴趼人用“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这样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战乱或灾难面前的无助与慌乱。这里的“奔走呼号”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在逃难过程中的悲惨景象,他们一边奔跑逃离危险,一边呼喊求救,试图在混乱中寻找一线生机。
然而,“奔走呼号”并不仅限于描述逃难的场景。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某种正义事业、社会公益或个人信念而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的情景。比如,当某人或某群体遭遇不公或困境时,会有热心人士站出来,为他们奔走呼号,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这种行为体现了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彰显了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为了国家、民族或人民利益而奔走呼号的英雄人物。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权势威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奔走呼号”的真正含义。赵九章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赵九章为了推动中国的空间科学技术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努力。
在那个国家财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的年代,赵九章深知发射人造卫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深知,只有拥有自己的卫星,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探测资料和数据,才能走到空间科学的最前沿。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大声呼吁,为中国的卫星事业争取支持和资源。
赵九章不仅在国内积极推广卫星事业的理念和重要性,还多次出国访问,寻求国际合作与技术支持。然而,面对外界的封锁与限制,赵九章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坚信,只有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才能实现中国的卫星梦想。
在赵九章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卫星事业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也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篇章。
赵九章先生为了中国的卫星事业而奔走呼号的壮丽人生,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光辉典范。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
除了赵九章这样的科学先驱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许多为正义事业而奔走呼号的人士。他们可能是环保志愿者、人权律师、社会工作者或是普通的热心市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声音,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争取权益、呼吁正义。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小,但却汇聚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奔走呼号”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它象征着人们为了正义、为了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行。无论是面对个人的困境还是社会的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和声音去呼吁、去争取、去改变。
当然,“奔走呼号”并不是盲目的冲动和激进。它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在呼吁和争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问题的本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呼吁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支持,我们的行动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总之,“奔走呼号”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应用的成语。它既可以用来描绘人们在逃难或困境中的无助与求救,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正义事业而四处奔走、积极呼吁的坚定态度。这个成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英雄的故事,更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前行、追求进步。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正义和信念而奔走呼号的英雄们,用他们的精神来指引我们的行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世界。
揭秘时尚迷思:PULLUP与PULLOVER的微妙差异大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