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玛丽苏的意思
玛丽苏,这一词汇在现代网络文学、影视及游戏等多个领域中频繁出现,成为了描述特定类型作品的标签。那么,玛丽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本文将从玛丽苏的起源、定义、类型、文化现象以及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玛丽苏(Mary Sue)一词源自英语同人小说圈,是英文“Mary Sue”的音译。其原型出自于保拉·斯密斯(Paul Smith)的科幻小说《A Trekkie’s Tale》中的女主人公Mary Sue上尉。这篇同人小说塑造出一个原作中本不存在的完美女性Mary Sue作为同人小说里的主人公,她优秀且强大,不仅获得了原作中各大男主人公的倾心,还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拯救了全人类,最终为大爱而牺牲自我,让读者认可了她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从此,创作者们发表了诸多“玛丽苏”同人小说,“玛丽苏”形象类型得到了彰显与延续。
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学生创办了一个同人网站,对同人小说进行了细致分类,其中便有以作者化身美丽聪慧的女主人公与原作男性角色幸福结合为创作模板的“玛丽苏”故事。玛丽苏在90年代传入中国后,最初保留了同人小说中特有的概念,就是指同人小说作者在他人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全新的角色,这个角色往往以少女为主,她和原作中的男主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同样也会吸引到其许多男性角色的喜爱和追求。
玛丽苏是一个文学界新生流行语,泛指同人文中虚构出的一个真实剧情中没有的主角,此主角往往较“完美”,与真实剧情中的人气角色关系复杂,往往受到主角的关注。玛丽苏不仅出现在同人界也出现在原创界,因此同人和原创都可能有玛丽苏,主角和配角都有可能是玛丽苏。
玛丽苏还可以指原创文作者的自恋心态现象,是作者为了满足自我欲望(通常是恋爱欲、财富欲、权利欲、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而创造的自我替代品。作者凭主观意识创造出一个完美角色,集一切高尚优点于一身,是剧情的绝对中心,作者与周遭万民的宠儿。出于人类追求完美的心理需要,这种玛丽苏成为最常见的形象出现在各种作品中。
玛丽苏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不太真实、过度意淫的小说风格。这些作品紧紧抓住普通人渴望浪漫和逆袭的潜意识,将读者投射到主角身上,享受虚拟的快感。然而,由于其情节的过分虚构和浮夸,玛丽苏小说常受到嘲讽。
玛丽苏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角色的设定和故事情节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完美苏:这类角色通常是完美无缺的,拥有美丽动人的外貌、才智学识上的超群水平以及讨人喜爱的性格。她们在故事中往往能够获得所有男性角色的喜爱和追求,甚至能够拯救全人类。
2. 平凡苏:与完美苏不同,平凡苏通常最开始被塑造得平凡无奇,甚至可能在某方面比常人要有缺陷(相貌、性格、家世、三观教育等)。但经历过某种事件(如穿越、转学、死后重生、易容化名等)后,她们会立刻变成众人焦点,吸引众多男性角色的关注和喜爱。
3. 全能苏:这类角色初始地位可能不高,但拥有强大的能力和魅力。她们会在故事中迅速崛起,变得坚强独立、有勇有谋,并收获无数喜欢她们的男性角色。
4. 配角苏:这类角色通常是作者将自己的隐射作为配角,但这些配角往往会变得喧宾夺主,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抢眼的相貌、背景设定。
玛丽苏文化现象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符号,对文学、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领域,玛丽苏形象成为了小说中完美女性人物的代名词。许多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玛丽苏元素,如《泡沫之夏》《步步惊心》《杉杉来吃》等。这些作品让读者沉浸在浪漫的氛围中,渴望女主角的关爱和男主角的拯救。
在影视领域,玛丽苏现象也扩展到了影视动画等领域。通过形象化的角色展现,玛丽苏能够让观众产生更强的代入感,有更好的视觉体验。代表作品有《宫》《花千骨》《会长是女仆大人》《守护甜心》等。这些作品通过塑造完美的女主角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吸引了大量观众。
在游戏领域,玛丽苏题材的游戏通常让玩家带入角色,通过重重关卡,最终改变命运或取得很高的成就。代表作品有《恋与制作人》《光与夜之恋》等。这些游戏让玩家体验到主角带入的快感,满足了玩家的虚拟幻想。
玛丽苏文化现象对文化市场和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玛丽苏文化现象完美诠释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点。在玛丽苏所构建的乌托邦里,重塑了男女力量的分配,女性与男性地位平等,女性属于自己而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这反映了女性挣脱现实束缚、抵抗男性权力的渴望。随着玛丽苏文学被翻拍成电视剧和电影,这些影视剧凸出女性精神和经验,为女性发声,关注女性主体地位。
此外,玛丽苏式的超级IP不断被翻拍为电影、电视剧、网剧、网络游戏等,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市场。从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到2016年的《欢乐颂》,再到2017年的《我的前半生》、2020年的《流金岁月》,近年以都市女性成长为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广受大众的关注与热议。
2. 消极影响
玛丽苏现象也会带来一定的文化作品低俗化倾向,造成部分读者爱情观的局限化。玛丽苏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在某些方面也引起了一定争议。一些作品为了追求点击量和人气回复,故意夸张化、歪曲化玛丽苏形象,使其变得令人厌恶。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影响了玛丽苏文化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玛丽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和影响的词汇。它既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定类型的角色形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的反映。通过了解玛丽苏的起源、定义、类型、文化现象以及影响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一词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