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空饷?
“空饷”(也称“吃空饷”)是一个颇具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词汇,它涉及公共资源的侵占和财政资金的流失。为了全面理解“什么叫空饷”,本文将从其定义、历史起源、表现形式、成因、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空饷是指个人或机构通过虚构在职人员、隐瞒离职事实等手段,违规获取国家或单位工资福利的行为。这种行为常见于机关事业单位,是一种典型的侵占公共资源的腐败行为。它涉及虚报人员编制,骗取财政拨款,导致财政资金被非法占用,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吃空饷”一词起源于明朝,最初指从军队中冒领“饷银”的行为。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明朝将领毛文龙虚报士兵人数,以领取更多的军饷。这种行为在当时就被视为一种腐败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吃空饷”逐渐从军队延伸到了政府和事业单位。在近现代,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阶段,如允许官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时期,以及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年龄要求较为呆板导致二线干部不退岗但仍享受在职待遇的情况下,“吃空饷”现象更为普遍。
“吃空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在编不在岗:财政供养人员在编但并未实际到岗上班,而是外出经商办企业等,却仍然领取工资、津贴和补贴。
2. 已调离不核减:财政供养人员已经调离原单位,但原单位不办理核减编制等手续,导致该人员继续领取工资。
3. 虚报人员编制:单位或个人虚报人员编制,骗取财政拨款。这种行为往往涉及伪造人员名单、编造工资表等手段。
4. 已死亡未核销:财政供养人员已经死亡,但单位未核销其编制,导致继续发放工资给已死亡人员或其家属。
此外,“吃空饷”还包括一些其他情形,如旷工饷(长期旷工却仍领取工资)、病假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仍领取工资)、多头饷(擅自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等。
“吃空饷”现象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对人员的编制、在岗情况、工资发放等监管不力,为“吃空饷”提供了可乘之机。
2. 编制不透明:部分单位的编制情况不透明,外部难以了解内部真实情况,这为虚构人员、骗取财政拨款提供了条件。
3. 监管不力:对“吃空饷”行为的监管不够严格,一些单位对违规行为查处不力,甚至存在包庇纵容的情况。
4. 历史遗留问题:如允许官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的政策、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年龄要求呆板导致的二线干部不退岗等问题,都为“吃空饷”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吃空饷”行为对国家、单位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1. 财政资金流失:“吃空饷”导致财政资金被非法占用,给国家财政造成重大损失。
2. 损害单位形象:“吃空饷”行为损害了单位的声誉和形象,降低了单位的公信力和工作效率。
3. 破坏社会公平:“吃空饷”者光拿钱不做事,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愤慨。
4. 降低干部积极性:“吃空饷”现象会让其他正常上班工作的干部心中不平衡,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为了有效治理“吃空饷”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人员编制、在岗情况、工资发放等的监管力度。确保人员信息真实准确,防止虚构人员骗取财政拨款。
2. 提高编制透明度:推动编制信息公开透明化,让外部能够了解单位的真实编制情况。这有助于加强对单位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吃空饷”行为的发生。
3. 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吃空饷”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举报工作。
4. 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和工资发放监控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人员信息和工资发放的实时监管和动态管理。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吃空饷”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吃空饷”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性。同时,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吃空饷”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它侵占了公共资源、损害了国家和单位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原则。为了有效治理“吃空饷”现象,需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编制透明度、加强监管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吃空饷”行为的发生,维护国家和单位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