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这位在民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其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逐步成长为手握重兵、号令一方的“东北王”,最终在清朝末年及北洋政府时期担任了多个重要官职。本文将从张作霖的早年经历、在清朝的崛起、所任官职及其影响等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位乱世枭雄的军事与政治生涯。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的一个贫苦农家。自幼家境贫寒,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只在私塾里学习过短暂的三个月。1888年,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被赌徒打死,家庭陷入更大的困境。为报父仇,他与二哥持枪寻仇,却误伤人命,导致二哥被捕,自己则逃亡他乡。此后,张作霖随母亲、妹妹投奔外祖父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随后的几年里,张作霖尝试过多种生计,包括学木匠、当货郎、卖包子、学兽医等,但都未能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20岁的张作霖投笔从戎,加入了清廷宋庆毅军马玉峎部下,成为了一名骑兵。因喜好马匹且骑术精湛,他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被提拔为哨长,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哨长在清军中相当于现今部队的班长或排级职务,虽然职位不高,却是张作霖军事生涯的起点。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军移防,张作霖离队回乡继续当兽医。在受挫折时,他经冯德麟介绍加入了绿林董大虎匪部,开始了自己的绿林生涯。在绿林中,张作霖凭借自己的智勇和胆识,逐渐壮大势力,最终清政府无力征剿,将其招安。
1902年,张作霖率队在新民府接受朝廷点编,成立了新民府巡防前路游击马队,被任命为帮办(副营长)。这是他正式进入清朝正规军的开始。此后几年里,他因带兵有方、战功卓著,先后升任管带(营长)、统带(团长)、统领(旅长)等职。手下兵力也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3500人,成为虎踞东北的一支劲旅。
在日俄战争中,张作霖的部队不但未受损失,反而扩编为三个营,充分展示了他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1906年,新任盛京将军赵尔巽和新任新民府知府沈金鉴下令将张作霖的部队扩编为五个营,他当上了统管五个营的统带。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建立行省,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为了除掉悍匪杜立三,特派知县殷鸿寿协助张作霖剿灭杜立三。张作霖不负所望,成功智取杜立三,使辽西匪患基本绝迹。得此消息,总督徐世昌上报清廷为张作霖请奖,清廷除赏银五千两外,还将他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旅长),管辖马步军五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张作霖为争取主动,晋见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表示愿率兵勤王。他的这一表态深得赵尔巽的嘉许,因此不但没有受到惩处,反而得到夸奖,并兼任中路巡防营统领,实质上成为奉省最大的军事力量首领。因及时镇压革命党人有功,他又被任命为奉天国民保安公会军政部副部长(起码是师级),被封为关外练兵大臣。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建立北洋政府。张作霖因在清朝末年的出色表现,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袁世凯称帝后,又封他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奉天督军)。这是张作霖在清朝灭亡后担任的第一个重要官职,也是他掌握奉天省军政大权的开始。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改巡按使为省长。张作霖自此掌握了奉天省的军政大权,成了名副其实的边疆大吏。他利用手中的权力,积极扩充军备、发展实力,为奉系军阀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这是他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的最高官职,也是他军事与政治生涯的巅峰。
张作霖在清朝及北洋政府时期所担任的官职,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权力和荣誉,也为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作为奉天督军和东三省巡阅使等要职,掌握了东北地区的军政大权,为东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他统一东北终结了原本动荡不安的局面,为东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此后他积极振兴东北实业,鼓励制造国产商品、振兴出口,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他在军阀混战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他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势力。他的这些才能和经验,也为后来的东北抗战和解放战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然而,张作霖的官职和权力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批评。他在处理内外事务时往往以个人和集团的利益为重,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签订卖国条约等行为更是遭到了广泛的谴责和批判。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乘坐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孔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不治身亡。他的死标志着奉系军阀势力的衰落和北洋政府的终结。
综上所述,张作霖在清朝及北洋政府时期所担任的官职不仅是他个人军事与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崛起和衰落、功过是非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