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其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段时期的童年生活。这部小说不仅是高尔基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一幅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
阿廖沙的父亲彼什科夫是一个老实本分的手工业者,但在阿廖沙三岁时便不幸去世。失去父亲后,阿廖沙随母亲瓦尔瓦拉寄住在外祖父卡希林家中。外祖父家开了一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外祖父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吝啬、贪婪、专横和残暴。他经常毒打外祖母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和孩子们,还剥削手下的工人。
阿廖沙的外祖父家不仅经济条件日益恶化,家庭关系也异常紧张。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粗野自私,整日为了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甚至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这种家庭环境让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尽管外祖父家充满了暴力和纷争,但外祖母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的存在,为阿廖沙的童年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光明。外祖母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阿廖沙给予了无私的爱与关怀。她经常给阿廖沙讲故事,教他善恶分明,这些故事和教诲对阿廖沙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外祖母的疼爱和呵护下,阿廖沙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在学校,阿廖沙也遭遇了歧视和刁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他努力进步,并逐渐结识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这些友谊成为阿廖沙童年中难得的亮色,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安慰。
染桌布事件:阿廖沙因好奇和表哥萨沙的怂恿,将一块白桌布投入染缸染成蓝色。结果这一行为被小茨冈发现并制止,但萨沙却向外祖父揭发了这一行为。阿廖沙因此遭受外祖父的严厉惩罚,甚至失去了知觉,并大病一场。
小茨冈之死:小茨冈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被外祖母收养后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开朗活泼,与阿廖沙十分友好。然而,在雅科夫舅母的周年忌日那天,两个舅舅让小茨冈背沉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途中他摔了一跤,舅舅们却因害怕伤到自己而扔掉了十字架,导致小茨冈被砸死。这一事件让阿廖沙深感悲痛,也让他更加痛恨舅舅们的残忍无情。
作坊大火:外祖父家失火时,外祖母果断地指挥救火,冒着生命危险冲入火场取出硫酸盐,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而外祖父则只是低声哭泣,这一对比更加凸显了外祖母的勇敢和果决。
外祖父的毒打:当外祖父强迫母亲改嫁并遭到拒绝时,他将怒气发泄到外祖母身上,对她进行毒打。阿廖沙为了给外祖母报仇,剪碎了外祖父最喜欢的圣徒像。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阿廖沙对外祖父的厌恶和憎恨。
外祖父破产后,家庭陷入了更加困苦的境地。为了生计,阿廖沙放学后与邻居孩子们一起捡破烂。后来,母亲带着吃奶的婴儿回到外祖父家,但婴儿不久后去世,母亲也因承受不了丧子之痛而病倒离世。在埋葬母亲后,外祖父让阿廖沙离开家去人间谋生。于是,年仅十岁的阿廖沙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他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等废品为生,甚至在木材厂偷劈柴和木板。这种苦不堪言的生活像大山一样压在他稚嫩的肩上,但他并没有被压垮,反而在困境中更加坚强和勇敢。
老匠人格里高里:他是家中少有的善良和正直的人之一。格里高里的正直和本分对阿廖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他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正直和善良。
保姆叶芙盖尼娅:她快活善良,对阿廖沙有一定的照顾和关爱。虽然她在小说中的戏份不多,但她的存在也为阿廖沙的童年增添了一丝温暖。
房客“好事情”: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沉默寡言,但教会了阿廖沙很多知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对阿廖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阿廖沙之所以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外部因素:家庭中的温暖与支持,特别是外祖母的关爱;其他正面人物如小茨冈、格里高里和“好事情”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力量,尽管微小但依然存在。
2. 内部因素:阿廖沙自身的坚持与努力,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渴望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的生活。
从阿廖沙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珍惜身边的温暖与支持,学会感恩和回报;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积极学习、提升自我,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童年》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的史诗,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巨著。它通过阿廖沙的视角,展现了19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普遍情形,勾画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种种生动的形象。同时,作品也展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这部小说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冲击着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