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不敢出”文言文译文注释
《汗不敢出》一文源自南朝宋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言语》,简短精炼的篇章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蕴。本文将围绕《汗不敢出》的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层解读展开,旨在全方位展现这一典故的魅力。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和钟会在少年时期就享有美好的声誉。当他们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钟毓和钟会奉旨进见文帝。在见面时,钟毓脸上冒出了汗水,文帝便问他:“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说:“由于恐惧慌张,汗水像水浆一样冒出。”文帝接着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1.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钟毓、钟会:三国时期魏国重臣钟繇之子,皆以才智闻名。钟毓性格谨慎,为官保守;钟会则野心勃勃,后期参与灭蜀,最终因谋反被杀。
少有令誉:“少”指年少时,“令誉”意为美好的名声,“令”含褒扬之意。此处形容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享有卓越的社会评价。
2.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
年十三:指钟毓、钟会十三岁时。
魏文帝:即曹丕,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
闻之:听闻了二人的名声。
3. 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语:告诉,对……说。
其父钟繇:二人的父亲,曹魏开国元勋,官至太傅,也是“楷书鼻祖”之一。
可令二子来:“令”在此处意为“使,让”,即可以让两个孩子来见我。
4. 于是敕见:
敕:特指皇帝的命令,区别于普通召见。
见:觐见,面见皇帝。
5.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
毓面有汗:钟毓脸上有汗水。
帝:指魏文帝曹丕。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此处曹丕对钟毓的称呼。
何以:为什么。
6. 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对曰:回答说。
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的样子,两组叠词强化了紧张感,“惶惶”侧重心理恐惧。
汗出如浆:汗水像水浆一样冒出,以“浆”(浓稠液体)夸张化表达紧张程度。
7.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复问会:文帝又问钟会。
战战栗栗:与“战战惶惶”类似,但“栗栗”突出身体颤抖,进一步强化了紧张氛围。
汗不敢出:由于恐惧至极,反而抑制了生理反应,汗水不敢冒出。
钟毓:“汗出如浆”的直白描述,体现了他谨小慎微、传统士族的特质。这种性格使得他在为官生涯中倾向于保守,缺乏冒险精神。
钟会:“汗不敢出”的巧妙回答,既化解了君前失仪的尴尬,又隐晦表达了对皇权的敬畏,显露了他锋芒初现的胆识与语言艺术性。这种性格为他后来的野心勃勃、参与灭蜀及最终谋反埋下了伏笔。
语言艺术:钟会的回答突破了常规思维,以“不敢”二字形成了逻辑上的反差,既体现了对权威的极度尊重,又展现了自己的机智与才华。这种回答方式被后世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学领域,作为语言艺术的典范。
权谋思维:钟会“汗不敢出”的回答背后,隐含着对皇权与权力的深刻认知与敬畏。这种权谋思维成为解读魏晋士人复杂心态的重要切口,也预示着他在未来政治斗争中的野心与手段。
君权压力:通过“出汗”与“不敢出汗”的悖论式对话,文章将政治场域的微妙压力具象化。在古代文人面对君权时,既需表忠又须显才的生存智慧得到了生动展现。
生存智慧:钟毓与钟会的不同回答,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在面对高压环境时的不同应对策略。钟毓的直白与谨慎,钟会的机智与隐晦,都是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智慧体现。
综上所述,《汗不敢出》一文虽简短却意蕴深厚,通过对话展现了钟毓、钟会兄弟二人的性格差异与命运暗示,同时也揭示了古代文人在面对君权时的生存智慧与语言艺术。这一典故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与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