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人四好的拼音
yǎ rén sì hào,即琴qín、棋qí、书shū、画huà,通常指中国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又被称为文人四友。琴棋书画这四项技艺对于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来说,就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被统称为文人四友或雅人四好。
琴
指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且依然富有律动的生命力。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重器,被视为“八音之首”。古代的文人学士以弹琴为高雅之事,以琴会友更是被视为风雅之举。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传为佳话。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慷慨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末汉初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如东汉末,蔡邕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成为后世琴家经常演奏的曲目。
棋
指围棋,亦称“弈”,起源于中国,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的棋盘上有纵横各十九条等距、垂直交叉的平行线,共构成361个交叉点(简称为“点”)。为了区别棋子的颜色,对局双方中的一方用黑色棋子,另一方则用白色棋子。黑白棋子分别放在棋盘上的交叉点上,双方轮流行棋,每次只能下一子,落定后不能再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因为棋盘及棋子的形状为圆形,“圆”形象征着天象、宇宙,是古人对宇宙及自然规律认识与理解的载体。
围棋大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相传是尧帝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之后流传到欧美各国。隋唐时期是中国围棋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围棋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时代。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书
指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画
指中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中国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点,用线造型。中国画通过以形写神、以形写意、形神兼备、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并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笔墨情趣,抒情言志。中国画基本可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从创作技法上又分为:工笔、写意、水墨、勾勒、没骨、设色、白描等技法。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画着重描绘自然景观,讲究笔墨技巧,以线造型,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画面具有一种灵动之气和节奏美感。
琴棋书画,在古代,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常以此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而在现代,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也会学习这些技艺,一来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二来也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