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资源网

文章频道 软件下载 安卓下载 苹果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后期专栏Premiere → 用DV,剪电影

用DV,剪电影

时间:2005-01-05 20:52:54人气:202作者:网友整理
几帧DV复古摄像机appv1.0
  • 类型:安卓桌面美化大小:76.76M语言:简体中文 评分:0.3
  • 几帧DV复古摄像机app是一款专为喜欢复古风格的摄影爱好者设计的手机应用。它提供...
立即下载
剪p我最牛0.25
剪p我最牛0.25 for Android
  • 类型:安卓日常应用大小:66.90M语言:简体中文 评分:4.3
  • 剪票我最牛APP是一款超级有意思的检票服务类手机软件,模拟各种检票场景,然后自由...
立即下载
Edius剪视频v1.2
Edius剪视频v1.2 for Android
  • 类型:安卓图像处理大小:35.26M语言:简体中文 评分:4.0
  • Edius剪视频是一款非常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它广泛应用于电视制作、广告制作、电...
立即下载


前言:家用DV,数位革命 Apple电脑公司从1999年初发表蓝白G3开始至今一年多,Firewire(IEEE 1394)界面取代SCSI界面、成为其主机产品线的标准内建高速传输界面;Firewire界面的周边产品在市场上虽然还不普遍,但家用的DV摄录影机已经是目前最被广泛使用的Firewire产品。对于消费/使用者(consumers/users)来说,藉由家用DV和电脑内建的IEEE 1394传输进行全数位(无衰减)ON-LINE线上剪辑,配合市场上的支援DV剪辑的软体产品(如APPLE iMovie,APPLE FinalCutPro,Adobe Premiere等),家用消费/使用者可以享受自己在家里轻松剪辑DV 影片的乐趣(虽然DVVIDEO并不等于影片(FILM),请见后文)。 
但是,全数位传输只是全部DV故事(story)的一半。换句话说,只谈全数位传输,可能只讲了家用DV的一半。 全数位传输只是DV的一半,DV还有另外两个并不一定被注意到的特性:内建TIMECODE以及软体codec进行全萤幕全画格播放(playback)。这两个特性 ,看起来和家庭使用可能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却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性,使得DV除了经由IEEE 1394界面用来全数位剪辑以外,也同时使它成为一种相当理想并且精准度可用的OFF-LINE(线外)剪辑规格。这个意义是:精确的OFF-LINE剪辑向来仍需广播级器材(含线性 及非线性)来处理,但是DV打破了这个逻辑、同时也让消费/使用者也可以藉著DV这两个特性 进行精确的OFF-LINE剪辑。就这一点来看,非线性的DV后制系统,已经打破了以往家用/专业(consumer /professional)市场之间的界定。 
DV 
是第一个内建固定(stampedTimecode的家用规格。光是这一点就使DV和以往的家用机型差了整整一个世代,为家用DV可以录下来的Timecode 格式(29.97DF)Timecode 格式 29.97NDF),是用可以'自定(presetTimecode的租用DVcam摄影机录下,再由家用DV播放(playback)。 
本文的主旨,并不在谈论家用DV作为全数位的ON-LINE剪辑时是不是能够达成广播级的播放品质(答案是:在一些前提底下可能)、也不在谈论这些ON-LINEDV如何用比较好的方式处理成其它的播放规格(如网路、VCD、广播、DVD、影片等);而在谈论利用家用DV这两个重要的特性 ,以一部16mm电影短片为例子,来试探家用DV作为OFF-LINE剪辑材料的可能性 。而在讨论电影(film)的后制剪辑以前,先就以上这两个特性,讨论DV适合作为录影带(video)OFF-LINE剪辑的特性  OFF-LINE vs ON-LINE:替身剪辑vs 本尊剪辑,虽然就器材规格而言,广播级的ON-LINE剪辑的硬体需求较高,但是即使是所谓的专业广播级使用,利用OFF-LINE(离线)剪辑来降低制作成本(或保存拍摄母带)的方式仍然相当普遍。它的一般原理是利用画质稍差的替身材料,以全萤幕全画格的播放(PBplayback)的作业环境进行主要的剪辑点决定(影像轨数单纯的话,甚至可以 100%完全决定),完成以后再利用本尊材料进行ON-LINE(线上)剪辑,确定最后的剪辑点、效果、字幕、和播放规格。即使如此,以往精准的OFF-LINE剪辑仍然是需要较低阶的广播级(broadcast)器材,并不是一般'消费者(consumer)'所能负担,这也是在广播电视市场上一直有所谓家用/专业规格界定的原因之一。 
DV
是第一个有TIMECODE的家规格光是家用DVTIMECODE这一点特性,就足够让DV和跟以往的家用机型整整差了一个世代,这尤其是针对数位非线性 OFF-LINE剪辑来谈。针对OFF-LINE剪辑(替身剪辑),再回到DV的两个重要特性 :内建TIMECODE、以及使用软体codec进行全萤幕全画格播放(playback,图示为家用Hi-8摄影机的计时器(calculator),同样的影像画格(frame)可以用不同的计时来表示,表示每一个画格并没有固定下来(stamped)的Timecode 型式,虽然以往也曾经出现较昂贵的广播级Hi-8可以用转接的方法使用标准Timecode 
TIMECODE
的主要目的之一(这表示还有别的很多的目的),就是藉著每一个画格(frame)都有不一样的固定位址(STAMPED address)的标示,当成替身材料和本尊材料之间的联系、当成 OFF-LINE的材料和 ON-LINE的材料之间的联系。尤其针对数位剪辑系统,系统软硬体更是把TIMECODE当成影音内容的位置和目录(directory),其重要性 有如软碟片或硬碟的format格式。混乱的格式TIMECODE将导致数位非线性剪
辑系统无法顺利读取及写入资料(例如batch capture:批次捕捉的阻碍)。而要在监看萤幕(或外接电视)进行全萤幕和全画格的播放(full screen,full frame rate),更是以往市场上的数位剪辑系统之所以昂贵的主要原因。这些作法多使用外加的硬体影像Nubus/PCI卡上面昂贵的硬体晶片,利用硬体的hardware codec来达成全萤幕全画格播放的任务,因为使用主机以外的'硬体晶片组',一向相当昂贵。DV codec 可以说是第一个可以进行全萤幕播放的软体codecsoftware codec),并且在APPLEFirewireQuickTIme 4.0X以后版本就内建软体的DV codec支援。因为它的资料量(每秒约3.62MB, Mega-Byte)已经是如今电脑主机本身的CPU及系统架构就可以负担,如今要进行'全萤幕和全画格的播放',外加的硬体需求和成本更是大大降低,并且配合外接家用DV装置(不一定表示必要'DV摄录影机')、让它执行DACdigital-analog conversion,数位类比转换)就可以达成目的。 
DV
使用低成本的软体codec 简单来说,DV Timecode,并且DV可以靠电脑本身CPU(而不是外加影像卡的昂贵晶片)的'马力'、以及软体的DV Codec(而不是硬体影像卡的hardware codec,虽然部份厂商也推出较昂贵的硬体版DV codec)就可以在进行全萤幕全格数的播放(PB,playback)。换句话说,以往许多需要外接硬体卡(含上面的硬体codec)才能全萤幕捕捉和播放的目的,现在只要运用在市面上内建Firewire的电脑主机、使用低成本DV格式的纯软体codec就可以达成精准的OFF-LINE剪辑任务。更重要的是,就算标准的SMPTE / EBU Timecode在拷贝和复制需要更高(表示更贵)的硬体需求,但市面上常见的剪辑软体如Apple Final Cut ProAdobe Premiere等都提供'改TIMECODE'的功能,可以在有技巧的前提下比照'广播级'剪辑系统的方式使用Timecode:例如根据'烧上去的Timecode'(Burn-in Timecode)来输出母带规格的EDLEdit Desicion List,剪辑点决定表)。 
DV
打破'家用/专业'的界定方式 精准的OFF-LINE剪辑,表示消费者/使用者更可以不受'放映规格'(如家用/广播)的限制,藉由标准格式的SMPTE / EBU Timecode来掌握'替身材料'和'本尊材料'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可能用最经济的系统和软硬体,来完成'ON-LINE本尊规格'的剪辑决定(edit decision);如此,剪接结果成为email或磁片就可以传送的EDL档案,配合原始的'本尊规格拍摄母带',就可以在支援'本尊或高阶规格的输出中心'(高阶剪接室)进行最后输出及处理。这表示,不管是'家用/广播级'的录影带资料(VIDEO source materials),主要'剪辑决定'的过程的桌面(desktop)已经可以从'剪接室'走出,直接就在消费/使用者家里房间的电脑桌面(desktop)进行:而且使用的是低成本的DV软体codecApple FirewireQuickTime内建)、内建CPU的马力、和全萤幕全画格的播放(不只是小小的QuickTime Movie视窗)。在这样的前提下,家用DV的发明已经让以往'家用/专业'(consumers /professionals)之间的界定相当模糊:'家用DV'的消费者/使用者如今不但可以用家用DV和家用电脑剪辑系统'剪辑日常生活的珍贵事件和回忆'(ON-LINE)、可以想办法使这个ON-LINE的结果处理或转换成其它的播放格式(ON-LINE后转规格)、也可以用它和所谓'专业广播级'的剪接系统藉由OFF-LINE剪辑进行'直接的对话'(未来甚至还可能以电脑系统本身的'马力'执行RT的即时运算处理效果,不另外加卡)。因此,使用DV对于不论是'家用'(consumer)或'专业'(professional)的使用者来说都有好处:(A)对于家用市场的消费者来说:ON-LINEDV'在适当的操作前提下'可以达成'广播级'的播放品质、ON-LINEDV'在适当的操作前提下'可以转换成其它的播放格式(同前,这两种应用方式本文暂不谈论)、而OFF-LINEDV剪辑则可以降低所谓'广播级'后制设备的技术门槛;(对于专业的广播业界来说,则可以有效大幅降低ON-LINE剪辑的整体后制成本。 DV可以进行OFF-LINE的对象,除了广播级的类比数位'录影带'(VIDEO)放映规格(如BetacamSP, BetacamSX, Digital Betacam, D1等)以外,也包括戏院的投射放映规格:'光学'胶卷底片的电影。在这样的脉络下,运用DV来进行操作FILM(电影)的OFF-LINE后制,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全地球>>全美国>>全西岸>>全加州'里面的小小的'好莱坞'(Hollywood)区堿,在国际电影市场里是生产毛额最高的地区,拥有全地球资本最集中和调度规模最庞大的电影工业;而根据统计,台湾又是在美国本土之外,消费好莱坞电影排行最高的地区之一,可见'看电影'对于台湾观众'收视习惯'的重要性 ,并且这样的'收视现象'可能还深深影响了台湾和国际观众的生活想像和生活方式。而商业电影院的放映规格,目前最通行使用的是35mm的'胶卷底片'(FILM)拷贝(正片)而不是'录影带'(VIDEO)。DV
许适合用作OFF-LINE的'录影带'(VIDEO)剪辑,但是这样的原理是不是也能够适用到电影'影片'(FILM)的剪辑、也就是戏院放映(theatrical release)规格?在进入文章'用DV,剪电影'的主题之前,有必要认清DV是属于彩色录影带(不是黑白,也不是FILM)的格式,并且在台湾的广播(broadcast)环境使用的是NTSC(而不是PAL)的电视规格。 使用NTSC彩色VIDEO格式来进行影片(FILM)的OFF-LINE剪辑,所有的专业/广播级的线性 /非线性器材,都不可能避免掉所谓'2:3 PULL DOWN'(或3:2 PULL DOWN)的数学难题,并且对于'2:3 PULL DOWN'还不容易对习惯录影带(video)剪辑摸式的工作者或是电影观众用很简单的方式加以说明;所谓的'不容易',甚至还可能到达'难以启齿'(这样的形容绝不跨张,请见后文)的地步。不管'2:3 PULL DOWN'是什么'神秘的数学'、造成的困扰怎么'难以启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过程'却有一个确定的'结果',那就是:因应这个'数学问题'而设计的高阶、专业、Real Time(即时,不算图)、并且进行完全24格电影速度的非线性剪辑系统,全套的完整配备是在台币两三百 万以上。因此,对于'一般消费级'家用DVdigital VIDEO)的剪辑系统来说,要克服2:3 PULL DOWN、进行电影的OFF-LINE、并且在印片(Film Finish)以后保持一格不差的影音同步(in sync),从这个意义来看,等于是用DV向几百万新台币挑战。 也就因为这样,在评估家用(consumerDV剪辑系统是不是能够完成一件可能要用百 万台币的投资来作单位计算的'需求'以前,有必要对'电影'OFF-LINE剪辑本身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因为'电影剪辑'(FILM editing)和'录影带剪辑'(VIDEO editing)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电影(film)剪辑 vs 电视电影剪辑 vs 录影带(video)剪辑 

单纯从物理性质来看,电影胶卷底片(FILM)是目前国际市场上'解析度'最高的动 态影像规格,远远高于所有的广播级'录影带'(VIDEO)规格。但是以电影底片拍摄的材料,往往并不一定就用'电影'的方式来播放(在电影院),反而常常是用'电视电影'作为'放映广播的规格'(在电视) 用表列方式说明电影剪辑、电视电影剪辑、录影带剪辑的差异,请参见表一: 
表一:電影剪輯、電視電影剪輯、錄影帶剪輯的差異: 
電影剪輯1(平台剪接) 電影剪輯2 (telecine剪輯) 
拍攝規格 FILM FILM 
剪輯材料 FILM VIDEO** 
效果軌數 # 少(多* 
播放規格 FILM FILM 
成品舉例 戲院電影部份紀錄片 戲院電影部份紀錄片 

電視電影剪輯 錄影帶剪輯 
FILM VIDEO 
VIDEO** VIDEO** 
極多*// / 
VIDEO VIDEO 
商業廣告、MTV電視頻道電影部份紀錄片 電視新聞綜藝節目部份紀錄片 

(說明).FILM:電影膠捲底片﹐含光學負片及正片﹐如:16/16/35/65mm等。.VIDEO:錄影帶﹐含類比及數位規格﹐如:DV/ DVcam/ BetacamSP/ BetacamSX/ Digital -Betacam/ D1等。#在此指的是影像軌數movie/video tracks)﹐不用來描述聲音軌數audio tracks)。*一般戲院電影的電影敘事多以卡剪cut剪)進行﹐只加上簡單的轉場效果;但是﹐少數大成本製作的電影也以相當多軌的影像效果來處理﹐但不多見。商業廣告和商業MTV通常使用相當多的影像效果﹐但少數有例外。電視頻道電影的效果軌數則比照戲院電影﹐一般以卡剪為多﹐效果軌單純。在同樣播放規格的前提下﹐影像效果愈多軌
就意味著製作成本和硬體需求的愈高。**含錄影帶之線性剪輯﹐以及硬碟進圖之非線性剪輯。 

底片电影的剪辑,除了传统的平台剪接 (用真的剪刀胶水胶带'剪接'胶卷正片,如表一之'电影剪辑1)以外,近几年开始,台湾(NTSC Taiwan)的电影业界也开始使用'影片转录影带'(telecine video)的 OFF-LINE剪辑方式来进行后制。文章所谈'用DV,剪电影'的主题,简单来说就是以表一里面' 电影剪辑2telecine剪辑)为前提。文章的电影剪辑及混音的放映规格,目标是在以16mm的电影放映机进行拷贝片(正片)投射播放并且保持和声音的同步播放(in sync);成品和大部份的35mm戏院电影一样,效果轨单纯,但底片的宽度较窄(后制剪辑原理相同,但底片成本较低)。不过限于经验,本文测试报告中并不涉及声音处理(sound processing)和杜比编/解码的讨论,因为16mm光学声片和35mm光学声片加以杜比编/解码以后,'音频反应范围'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并不适合作同等比较,比如说后者光是在最基本的监 听( monitoring)的硬体工程需求就比前者高出许多。 

\'要用光学照相机来录音'? 

'电影'和'录影带'的生产过程,因为材料和放映规格本身的不同来说,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尤其大部份的电影观众、甚至是部份VIDEO剪辑的广播电视环境,可能都已经非常习惯'录影带影像+声音'的逻辑,或是把'影像'直接等同于'有声音的影像'。 但是万一被某种情况所限制:影像和声音一定要录在'不同的带子'的时候,怎么让不同的'带子'一起播放(PB, playback)又保持完美的同步、就好像真的是用'同一卷带子'拍摄和录音出来的一样? 大部份的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通常可能会以为'声音是录在电影底片上',就像是声音就录在录影带上面一样。但是在电影的逻辑里面:电影的拍摄用的是底片(FILM),要让底片'录音',也许可以想像拿一卷 135静照相机用的相机底片来录音的状况('要用光学照相机来录音'?)。对于'电影'(FILM)来说,影像是影像、声音是声音;而'录影带'(VIDEO tapes)其实等于是'录音带加录影带',并不只是字面上的'录影带'。电影影像和电影声音的制作,就是'一定要录在不同的影片和带子',两种(以上)材料需要'加工'才能够合在一起保持同步播放;也就因此,电影(FILM)影像和声音的'同步'(in sync),一点都不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件这么'自然'就可以想像结果的事。 
01:图为没有影像的16mm光学声片(没有'影像')。电影用的影像底片本身(FILM)不能录声音,其原理就如同光学照相机的底片(FILM)不能录声音一样,所以任何声音讯号都要'拍摄成'光学声片才能让传统电影放映机读取。 
目前通行拍摄使用的电影底片不能录声音,这种特性控制了录音的成本(不使用昂贵的电影底片来录音)、保留了录音轨数和录混音工作的弹性 ;不过,这些'好处'的代价是:这样的物理性质大大增加了电影后制里面'影音同步'的困难(含硬体需求和制作成本),尤其是在不使用'传统的拷贝影片平台剪接'来进行电影后制的时候,更尤其是在像台湾这种NTSC彩色制的广播规格(以下说明)。 

\电影影音'同步'困扰 

因为电影底片本身不能录声音,也因为台湾的录影带(VIDEO)播放规格是NTSC彩色制,保持影音'同步'一向也就成为电影后制时最大的技术困扰,并且对此因扰还很难对习惯录影带(video)剪辑摸式的工作者或是电影观众加以说明和讨论。因为这样的说明可能还要'算很多数学'(就如以下'十点'所算)。电影的'影音同步'问题,在传统平台剪接(表一: 电影剪辑)中通常不会发生,主要原因是在:传统的平台式电影OFF-LINE剪辑是一种'有孔'的剪辑('影片'边缘有齿孔、磁性 录音带的边缘也有齿孔),而以Telecine录影带 (VIDEO) 进行电影的OFF-LINE剪辑,则可以说是一种'无孔'的剪辑方式(录影带和电脑档案,边缘都没有像底片的'齿孔')。'有孔'的平台剪辑是藉著 *同样间格的'齿孔'来保持影音同步;而'无孔'的电影线性及非线性剪辑,则要利用一种'虚拟'(virtual)的'齿孔'来保持影
像和声音的同步。所谓的TIMECODE,就是这个'虚拟'的齿孔。(02 
02a:驯悀W到下依次为16mm负片的影像齿孔、无声拷贝片齿孔、光学声片齿孔 
02b:是录混音软体的Timecode画面(Digidesign ProTools 4.3),Timecode就像是'虚拟'(virtual)的底片齿孔( sprockets)。 

2:3 PULL DOWN:十点数学难题 

问题是,当这些'虚拟的齿孔'在影像和声音的'间格'不一样、并且'影像'和声音'在播放的'速率'也不一样的时候,影像和声音要怎么保持同步播放?很不幸,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录影带(VIDEO)剪辑,在用来OFF-LINE剪辑电影(FILM)的时候,就是会碰到这样的状况,特别是在像台湾这种NTSC制彩色电视规格的国家,这也是电影后制在以往一向需要几百 万的高阶系统来完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主因是一些'数学'的工程理由,而这些'工程理由'就算要简单说明的话,'至少'也要分成下面十点来谈: 
一、电影(FILM)的播放率(frame rate)固定是每一秒钟(真实的一秒钟的时间)播放24格,并且Timecode的格式(timebase)则是从0算到23总共整整24格。这很容易了解。 
二、NTSC彩色(而不是NTSC黑白)录影带(VIDEO)的播放率(frame rate)则是每一秒钟(真实的一秒钟的时间)播放29.97格,而Timecode的格式(timebase)则是从0算到29总共整整30格算一轮 (29.9730放在一起,看起来有点复杂) 
三、继续谈第二点:因为NTSC彩色录影带(color VIDEO)播放率(frame rate)在每一秒钟(真实的一秒钟的时间)只有29.97格(而不是30格的黑白电视时代),所以在Timecode0算到29再算回到030格一轮)的那一刻,时间已经'超过'了真实的一秒钟的时间(可能已经是'壹点几几秒')。 
四、继续谈第三点:现在是'二选一'的问题。使用者必需面临的决定可能有两个:(a)保持真实时间和Timecode显示(display)的一致,让Timecode算得'稍微快一点点'来作补偿,方法是让它在有的地方自动 '跳过去'。这是所谓的'29.97DF'(drop-frame,'跳格')计算的Timecode计算方式。DF是表示Timecode的累计'有时候'跳格,但不表示影像真的有'掉格'或'跳格' (△03) 
五、继续谈第四点:29.97DF('29.97格,跳格计算')的原则是:'每一分钟跳两格,每十分钟不跳格',有点像是闰年的229)。每一分钟跳两格是指跳过XXX:59;29XXY:00;00两格,也就是从XXX:59;28直接跳到XXY:00;01;每十分钟不跳格,是表示上一项跳格的原则在每十分钟不生效:例如XX9:59;28的下两格,仍然可以有XX9:59;29XX:Y0:00;00的计算。 
0329.97DFdrop-frame,暂译'跳格计算')TimecodeNTSC,彩色)的计数标准是:'每一分钟跳两格,每十分钟不跳格'。 
六、继续谈第三点。使用者必需面临的决定有另外一种可能:(b) Timecode必须保持它完整的从0算到29总共30格一轮的显示(display)方式,并且每.一.格.都.不.能.跳;不过即然这样子Timecode的显示(display)真的会比真实时间少一点(相对于真实时间来说,NDF的''Timecode显示'是'比较短'的时间,因为它'不跳格'所以算得比较少)的话,只好'另外想办法'(请见后文'神秘的1/1000'一节)。这是所谓的'29.97NDF(non-drop-frame,'不跳格':同注26) Timecode计算方式(04)。也就是以上第五点的'跳格原则'完全不适用,Timecode计算完整从1算到29、一轮整整30格,完全不跳格。 
七、每一秒钟播放24格(24FPS)的电影底片(FILM)要转成NTSC彩色录影带(VIDEO),目前只能够有2430(而不是29.97)的对应方式。除非未来使用24FPSVIDEO格式(如HDTV,本文的讨论撇范围外),否则在NTSC彩色VIDEO格式底下,目前只有这种作法。而把24格对应到30格的方式,就是根据所谓的2:3 PULL DOWN(或3:2 PULL DOWN)的规则。 
八、继续谈第七点:'24 30'的对应关系,在影片(FILM)转录影带(VIDEO)telecine过程里面,是用' 5'作为一个小单位、并且在'一秋钟的真实过带时间'里面总共执行6次来进行;也就是每计算FILM frame对应转换到每计算5格的VIDEO frame2*5 =10,也就是10VIDEO fields(注意NTSC彩色
29.97NDFTimecode计算方式,NTSC彩色VIDEO没有30FPS这回事)。而所谓的2:3PULL DOWN(或3:2 PULL DOWN),就是发生在每一个' 5'的小单位里。下面用最通行的'F1优先'(Field 1 dominance)的NTSC Telecine过带方法作例子说明:●FILM frames(影片画格):..................A----B----C----D (共格) ●2:3 PULL DOWNRT即时运算转换):..AA--BBB--CC--DDD (2-3-2-3,所以叫作 2:3 PULL DOWN ●VIDEO framestelecine录影带画格):AA--BB--BC--CD--DD 10VIDEO Fields,也就是5VIDEO frames 
九、把以上的全部八点合起来看:电影底片(FILM)转成NTSC彩色录影带(VIDEO),通常使用的录影带( VIDEO) Timecode29.97NDF的'不跳格计算'模式,用以保持完整的'24-->30'的对应关系。但是,也很不幸的是:一定时间播放的'电影',经过了这么一转,29.97NDF格式的Timecode显示真的会比'真实时间'少一点;也就是这个时候的VIDEO的真实时间(等于29.97DFTimecode显示)比FILM的真实时间还要长,而NDFTimecode显示(display,在此'完全等于'电影底片的速度)因为没有'跳格计算',显示的数字就变少了,表示真实的电影速度(film-speed)比这个时候录影带的真实时间(等于29.97DFTimecode显示)还要短。因此要用NTSC彩色录影带(VIDEO)来进行电影(FILM)的OFF-LINE剪辑,必须'另外想办法'(请见后文'神秘的1/1000'一节):因为这个时候出现的状况是:FILMVIDEO的虚拟'齿孔'(TIMECODE)'间格'不一样、'播放'速率'也不一样。 
十、故事还没完。更糟的是,不但两组影像(FILMVIDEO)的'虚拟齿孔'(TIMECODE)不一样,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声音的'虚拟齿孔'应该是要跟从VIDEO还是要跟从FILM,才能在最后达成'FILM'(影片)的放映拷贝印出来以后,让电影影像和声音光学片保持完全的同步。 这十点'工程理由'的简单的结论是:'2:3 PULL DOWN'至少要用十题数学难题才能'简单说明'。'看电影'这一件事情看起来是这么简单自然、直觉人性 ,但它的背后却可能要有这些数学才能'简单说明怎么作出来的',算得上是'难以启齿';而'工程数学'又只是构成电影整体的很多元素里面的其中之一。 
0329.97NDFnon drop-frame,暂译'不跳格计算')TimecodeNTSC,彩色)的计数标准是:'每一分钟完全不跳格,每十分钟也不跳格'(图示各个VIDEO frame的画面均为Field 2)。 

 神秘的1/1000 

就是因为这些'难以启齿的2:3 PULL DOWN'数学难题,因此利用NTSC彩色VIDEO格式来进行影片(FILM)的OFF-LINE剪辑时,最重要影音同步(synchronization)原则就是:每一个环节之中都要确定什么时候要的是(较快的)'电影速度'(FILM speed)、什么时候要的是(较慢的)'录影带速度'(VIDEO speed)。在这里,'电影速度'比'录影带速度'快了0.1%1/1000):这个'0.1%'严格来说是来自于29.97NDF29.97DF timecode计算方式相对于'真实时间'的差别(30 -29.97 = 0.03= 30* 1/1000),而不直接来自于24FPS29.97NDFTimecode计算基准(time base)的差别 (请见上文):虽然在这里29.97NDFTelecine所显示 (display)  Timecode,如果'假定它等于真实时间'的话,才等于是24FPS电影速度的'真实时间'。当影像或声音的速度必需相对'加快0.1%',电影的后制术语上描述成'PULL UP'(加速1/1000);而当速度是必需相对'减慢0.1%',就描述成'PULL DOWN'(减速1/1000)。此外,要进行PULL UPPULL DOWN的方法还不只有一种,例如在长度(duration)作改变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是最容易想像的一种),此外还有改变CLOCK界面的基准、改变sample rate(取样率)的基准等方法。而至于要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PULL UPPULL DOWN,就必需根据不同的电影后制阶段、上下游工作单位的作业流程和作业标准来使用,以达成所期待的'自然'同步结果,可以说是有'原理'但没有'通则'。 

 家用DV向几百万台币挑战? 

就是因为使用NTSC彩色VIDEO格式来进行影片(FILM)的OFF-LINE剪辑,所有的线性 /非线性器材剪辑系统,几乎都不可能避免掉所谓'2:3 PULL DOWN'(或3:2 PULL DOWN)的数学难题(以上十点,加上'
神秘的1/1000'就是十一点了),所以,在利用录影带(telecine video tapes)进行电影OFF-LINE剪辑时,在保持影音'同步' synchronization 的硬体需求和成本一直都相当高,而且所谓'高'的意思,是表示动辄以百万新台币作为单位计算,例如国际'工业标准'(industry standardAVIDFilmComposerMediaComposer系统。因此,使用消费级产品的家用DV来处理电影剪辑及混音、并且保持同步(in sync),如果换算成真正的资本来计算,从这个意义上等于是用'家用DV'向'几百 万新台币'挑战:而一套家用的DV后制剪辑和基本的录混音设备加总起来,加上必要的输入输出(i/o)租用器材成本,即使是不同需要的系统备置(system configurations),甚至可能都还不一定买得起一部目前广播业界(broadcast)使用的BetacamSP剪接录影机。 这样看起来,'用DV,剪电影'的结果失败的话,应该是'正常',一点都不令人意外;但是万一结果套片成功、并且保持完美同步(in-sync)的话,也许在过程中可能有一点'不方便'(例如可能需要算图rendering、或者是'有EDL但是没有OMF'),但在只谈'达到印片同步'的目的上、也许还算可以达到个别消费/使用者(consumers/users)的部份需要。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家用DV的电影后制系统和高阶专业的电影后制系统,虽然不是完全不能比较,但也不是可以完全同等比较,因为至少就有'需要'不同(如商用或自用)的不同前提。

相关文章

  • DV电影之七种武器

    作为业余的DV电影爱好者,如果想自己动手拍一个DV电影或者短片的话,那么在设备上应该做何准备呢?我作...
  • DV电影新十诫

    我不想树立什么陈腐的戒条,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DV电影的血泪经验。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为了向我敬...

感谢速联科技、八度网络、九九数据、亿恩科技、群英网络赞助部分带宽!

关于本站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2-2020 95262.com 【数码资源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0128507号-1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