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更是其中的精彩篇章,展现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恩怨情仇与军事纷争。
故事开篇,袁绍屯兵河内,因缺少粮草而陷入困境。冀州牧韩馥虽派人送粮资助,但谋士逢纪却向袁绍建议,直接夺取冀州这一钱粮广盛之地。袁绍采纳了逢纪的计策,暗中派人与公孙瓒联系,约定夹攻冀州,从而让公孙瓒出兵。公孙瓒果然上当,起兵攻冀。韩馥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忙与荀谌、辛评两位谋士商议对策。荀谌认为公孙瓒兵势强大,且有刘备、关羽、张飞相助,难以抵挡。他建议请袁绍同治州事,以抵御公孙瓒。韩馥采纳了这个建议,派别驾关纯去请袁绍。然而,长史耿武却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袁绍是引狼入室,但韩馥却不顾劝阻,坚持请袁绍入主冀州。
袁绍入冀州后,果然夺取了韩馥的权势,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等人分掌州事。而公孙瓒在得知袁绍已占据冀州后,大怒,决定兴兵报仇。他派弟弟公孙越去见袁绍,欲分其地,却不幸在途中被袁绍的伏兵射死。公孙瓒悲痛欲绝,决定起兵攻打袁绍。
两军在磐河之上展开激战。袁绍命颜良、文丑为先锋,各引弓弩手一千,分作左右两队;又令麴义引八百弓手,步兵一万五千,列于阵中。公孙瓒则初得赵云,令其领一军在后,自己亲率大军迎战。战斗中,公孙瓒的先锋严纲被麴义所杀,公孙瓒大败,被文丑追赶得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危急时刻,赵云挺身而出,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公孙瓒。
然而,尽管赵云英勇无比,但公孙瓒的军队仍然处于劣势。此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率军赶到,助公孙瓒一臂之力。他们三匹马,三般兵器,飞奔前来,直取袁绍。袁绍大惊失色,忙拨马而逃。公孙瓒也趁机收军归寨,与赵云相见。
袁绍输了一阵后,坚守不出。两军相持月余,直到有人将消息报知董卓。董卓派使者前来宣谕,公孙瓒才与袁绍讲和,各自收兵。公孙瓒班师回朝后,又表荐刘备为平原相。刘备与赵云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赵云也感叹自己误认公孙瓒为英雄,如今看来,公孙瓒也不过是袁绍等辈。
另一边,袁术在南阳得知袁绍新得冀州后,心生嫉妒,遣使来求马千匹。袁绍不肯给,袁术大怒,从此兄弟失和。袁术又遣使往荆州,问刘表借粮二十万,刘表也不肯借。袁术怀恨在心,密遣人送书给孙坚,让他攻打刘表。孙坚得书后,决定兴兵伐刘表。他聚帐下程普、黄盖、韩当等商议,众人虽担心袁术多诈,但孙坚报仇心切,不听劝阻。他命黄盖先去江边安排战船,多装军器粮草,准备出征。
刘表得知孙坚来犯后,忙聚文武将士商议对策。谋士蒯良建议让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刘表自己率荆襄之众为援。孙坚率军跨江涉湖而来,到了江边后,黄祖设伏兵乱箭齐发。孙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敌。一连三日,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孙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支。当日正值顺风,孙坚令军士一齐放箭。岸上敌军抵挡不住,只得退走。孙坚军登岸后,程普、黄盖分兵两路,直取黄祖营寨。背后韩当驱兵大进,三面夹攻,黄祖大败,弃却樊城,走入邓城。
孙坚乘胜追击,令黄盖守住船只,自己亲自统兵追袭黄祖。黄祖引军出迎,布阵于野。孙坚列成阵势,出马于门旗之下。他的长子孙策也全副披挂,挺枪立马于父侧。黄祖引二将出马迎战,却被孙坚阵内的韩当所杀。黄祖大败而逃,孙坚紧追不舍。然而,就在孙坚即将追上黄祖时,却遭到了刘表部将的伏击。孙坚在战斗中身中多箭,最终不幸身亡。他的长子孙策将父亲的遗体运回江东安葬,并发誓要为父报仇。
这一回中,不仅展现了袁绍、公孙瓒、孙坚等诸侯之间的军事纷争,还通过赵云救公孙瓒、刘备助战等情节,展现了英雄之间的义气与情谊。同时,袁术与袁绍之间的兄弟失和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使得《三国演义》第七回成为了一部充满魅力和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此外,这一回中还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勇气。如袁绍利用逢纪之计夺取冀州、公孙瓒起兵报仇、孙坚跨江击刘表等情节都充满了智谋与策略。而赵云救公孙瓒、刘备助战等情节则展现了英雄人物的勇气和义气。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作品。
《三国演义》第七回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篇章,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情谊的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和人性光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还可以感受到英雄人物之间的情谊与义气。这些感受将伴随我们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