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一个在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书写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沉热爱。这位出生于1924年四川成都的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他的成就和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闵恩泽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奋斗。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族“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影响,形成了坚定的品格和追求。在战乱年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苦难和落后,立志要通过学习改变国家的命运。1946年,他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热爱,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期间与陆婉珍结为连理,共同在美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然而,安逸的生活并未让闵恩泽忘记祖国的召唤。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但闵恩泽夫妇归心似箭。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历尽波折,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1955年,闵恩泽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从此与催化剂结下了不解之缘。
催化剂,被誉为炼油工艺的“芯片”,其生产技术高度保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催化剂研究和生产都处于空白状态,完全依赖苏联进口。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闵恩泽临危受命,承担起了研制和生产炼油催化剂的重任。他坚定地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就学什么,我就请教什么,就组织研发什么。”正是这样的决心和毅力,让他从零开始,为中国的炼油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研制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过程中,闵恩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这种催化剂对于航空汽油的生产至关重要,但当时中国完全依赖苏联进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并停止了催化剂的供应。面对进口库存越来越少、飞机就要停飞的困境,闵恩泽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在兰州炼油厂建设了中国自己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他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直到深夜才结束,亲自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催化剂厂顺利投产,其产品质量远超苏联,价格仅为进口剂的一半。这次被称为“兰炼会战”的高强度科技攻关,不仅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也为中国的催化剂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闵恩泽的创新之路并未止步。他深知,石油化工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新式武器”“秘密武器”。他力主科技原创,不辞劳苦地筹建了基础研究部,带领团队在新催化材料领域和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们成功开发了ZRP分子筛、非晶态骨架镍、累托石层柱分子筛等新催化材料,以及悬浮催化蒸馏工艺和磁稳定流化床反应器等新反应工程。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中国石油化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使中国的炼油催化剂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并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20世纪末,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化学逐渐兴起。闵恩泽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并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引向绿色化学之路。71岁高龄的他,就任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绿色化学与技术”咨询项目的组长,主持了“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结合中国国情,选用了劣质废弃油脂、木本油料树等为原料生产优质柴油,并发明了诱导技术降低了反应压力与温度,使工艺过程降低了投资和操作费用。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生物柴油产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全球的绿色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闵恩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故事。他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常说:“我最骄傲的事是回到祖国。”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闵恩泽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瞄准行业前沿,潜心研究,结合国情不断创新。他深知创新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曾说:“创新的过程就像唐僧西天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推动着中国的催化剂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除了科学研究外,闵恩泽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他深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培养年轻科学家和打造高效团队上。他鼓励年轻人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实践,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石油化工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
闵恩泽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他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推动了中国石油化工技术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他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财富。
2016年3月7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离世让无数人为之痛惜和悼念,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闵恩泽的一生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沉热爱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