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哥哥反驳道。“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的一番话,孩子们似懂非懂。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展开了讨论。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文章中,袁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戈壁滩的荒凉与白杨树的挺拔。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模糊不清,一片浑黄。然而,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展现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它们高大挺秀,笔直地耸立在戈壁滩上,像一排排钢铁卫士,守护着这片荒凉的土地。
父亲与孩子们的对话,更是将文章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天真烂漫,对窗外的白杨树充满了好奇。他们争论着白杨树是树还是伞,对父亲的话似懂非懂。而父亲则借白杨树向孩子们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告诉孩子们,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父亲的这番话,不仅是对白杨树的赞美,更是对自己和边疆建设者们的表白。他们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祖国的边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戈壁滩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章中的父亲形象也非常传神。他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意。他借白杨树向孩子们传达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他的形象,不仅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更是一个坚定的边疆建设者。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绘,突出了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茫茫的戈壁滩,环境恶劣,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然而,白杨树却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们不择环境,不择土壤,只要哪里需要,它们就在哪里扎根。这种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边疆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描绘父亲嘴角的微笑,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父亲看见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不仅是白杨树的传承,更是边疆建设者精神的传承。他们像白杨树一样,一代又一代地扎根在边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白杨树》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描绘、深刻的主题和传神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它让我们看到了边疆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的祖国。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